2020最新银行存款利率一览表(最新2022各大银行存款利率表)
表面上看,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稳定银行净息差,背后却表明监管层稳定银行净息差的决心,有助于改变市场对于2023年银行净息差大幅下行的悲观预期。未来如果地产风险缓解信号出现,银行估值将会迎来修复。
继8月LPR利率非对称性下调后,9月15日,六大国有行和部分股份行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其中定期存款下降幅度较大,三年期定期存款下调15BP,其他期限定期存款下调10BP,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BP至0.25%。本次存款利率下调是前期LPR等利率调降的衍生反映,调整幅度与LPR利率调整幅度基本对称,显示出负债端和资产端利率的联动效应。并且,本次存款利率下调可缓解银行息差收窄的压力,为资产端收益率再次调整争取了空间,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LPR利率有可能进一步调整。
虽然利率调降有空间,但是否操作、何种操作还待进一步观察经济复苏的迹象,这也是本次MLF利率按兵不动的原因。一是2021年年内MLF利率已下调两次共20BP,其中上次为8月15日下调10BP至2.75%,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还在观察期;二是近期各监管机构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9月是三季度推动实物工作量加速形成的关键窗口期,经济复苏效果有待时间验证;三是9月13日晚间公布的美国CPI数据超预期,市场对美联储大幅度加息的预期升温。当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达到近期高点,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持续倒挂,人民币汇率承压,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中国降息节奏还须观望。如果经济稳增长需求仍强烈,利率再度调降可能发生在2022年年底或2023年年初。
从负债成本的角度来看,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缓解银行息差下行的压力。随着银行负债端成本控制,同时下半年基建拉动内需、融资力度加大,预计下半年银行板块营收量增价稳可期,基本面有望加速改善。在当前形势下,部分优质中小银行受益于区位优势、公司成熟的经营策略,基本面脱颖而出,成长性愈发凸显。
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活期存款普遍下调5BP,定期存款普遍下降10BP(三年期)或15BP(其他期限)。以工商银行为例,下调后五年期整存整取存款挂牌利率为2.65%、三年期为2.6%、二年期为2.15%、一年期为1.65%、六个月为1.45%、三个月为1.25%,活期存款利率为0.25%。
二季度银行业净息差创有纪录以来新低,银行负债中,同业负债市场化程度较高,2021年以来同业存单利率下降明显,而存款利率刚性较强,下降幅度较小。4月存款利率定价改革后,定期存款利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挂钩,近期存款利率下调是基于国债收益率下行做出的调整,也是市场利率向存款端进一步传导的结果。本次存款利率下降有望明显缓解定期存款占比上升带来的息差压力,各类型银行均受益。
2015年10月24日,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设立自律机制,利率自律定价机制运作模式为,中央省市分别设置管辖范围不同的三级治理机制,同时常设接受央行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秘书处。为了维持金融稳定性,2021年6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形成,改为加上一定基点确定。原有的倍数确定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方式下,各地区、各类银行之间倍数均存在差别,总体而言小银行上限较大行更高,由于存款期限越长的银行越有空间高息揽存,因此个别银行出现三年五年期利率极高的存款。改为加点确定后起到了变相降低银行长期限存款利率的效果。人民银行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一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换言之,存款利率将跟随LPR和国债利率变动。通过上述两次改革,存款利率自律机制基本建立。
长期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对银行而言意义重大。在银行息差方面,2010-2020年,银行息差并没有实质性收窄,近两年出现了小幅下降;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后,银行负债成本跟随贷款利率下调,对于银行净息差的稳定性起到强有力的保护。其次,未来LPR下降后,银行存款成本直接下降,存款成本作为贷款定价模型的核心输入变量,对新发放贷款利率会有更直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存款利率是跟随式的调整,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为MLF→LPR→存款,并非市场误解的先行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存款利率调整的两处细节。此前银行官网的挂牌报价利率一般与基础利率变化趋势一致,此前没有出现过调整,此次形成新的观察窗口,如工行的挂牌利率为2015年到现在的首次调整。四大行挂牌利率的改变意味着银行存款利率相对LPR进行了相应调整。其次,此次活期存款利率下调为2015年来首次。
国金证券认为,应将存款利率调降置于当前货币政策框架下进行统筹考量。从静态来看,存款利率下调将提高银行净利润。政策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存款竞争却导致存款利率上行,挤压银行净息差。如果存款成本调降,将有效改善银行盈利。以202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的存款平均余额为基数,如果各家上市银行一次性同步调整,静态看增加净利润的幅度占2021年全年净利润的比重分别是3.83%-19.16%,且存款优势较小的银行收益较大。实际执行中可能因贷款利率调整、大客户溢价、调整艰难、调整时滞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偏差。
一直以来,银行内部存贷业务参照基准利率,资金业务参照金融市场的各种利率,两种机制共存。LPR改革以后,贷款端依照MLF-LPR的定价路径,存款端则仍以基准利率为参考。2022年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制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如果这种调整机制落地且常态化,存款定价机制的调整颗粒度将变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会明显提高,且主要收益率曲线也会变得更加平滑。基于此,未来存款利率调整机制可能仍是重要观察点。
后续还有哪些管控负债成本举措?目前定价端“资产决定负债”,银行负债成本的改善速度、幅度,仍不及贷款端,进一步管控银行负债成本势在必行。可选项包括:建立自律机制下的“超限额管理”、非对称下调政策利率、增加金融债发行置换、再次改革存款利率报价机制,以及再度规范结构性存款等。
从资金利率的角度分析,挂牌利率下调对资金利率的影响仍有待观察。中国二元利率结构尚未消除,存贷款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联系尚待提高。短期来看,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对资金利率和同业存单利率的影响较小,甚至不排除增加资金利率自由度。中长期看,银行挂牌利率下调打开了利率调整空间,广谱利率也有望随之出现下行。
从历史上看,降息对银行股的催化主要是以量补价,贷款利率调降引致需求放量,贷款增速抬升。当下,地产压制缓解之前,中长期企业贷款项目不足以及贷款增速放缓导致账面不良生成率的抬头的风险,仍是主要压制,不过,存款利率降低到银行股的放水行情逻辑链条还很长。
缓释银行息差下行压力
自2021年起,监管层多次引导银行压降存款利率,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加大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随着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压降,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将有所缓解。
2021年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 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后,半年及以内的短端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的上限略有上升,而一年以上期限的存款利率上限有所下降,有利于引导银行长期存款利率回归合理水平,降低银行负债端压力。
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 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此前2022年1月,1年期LPR下调10BP,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于4月下旬下调了其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4月最后一周,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前一周下降10BP。
2022年8月,1年期LPR下调5BP,5年期LPR下调15BP。自年初以来,5年期LPR 已下调35BP。在银行资产端利率大幅下降后,此次部分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符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2022年二季度以来,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加 大及疫情对企业经营的扰动作用,存款呈现定期化趋势,加之LPR大幅下调,银行净息差压力显著加大。本次银行下调定期存款利率有利于稳定银行的盈利能力,尤其利好定期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如国有大行和农商行。
东方证券分析认为,监管持续引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存款定价机制持续优化。2020年疫情后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息差明显收窄,负债成本压力突出,随后监管持续出台多项措施,引导行业降低负债成本。2021年6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的利率定价机制,将存款利率的报价方式,由原先的基准利率上浮一定百分比调整为加上一定的基点确定;2022年4月,央行指导下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要求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利率,动态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基于此判断,在8月LPR调降后,存款利率的调整在情理之中。从不同品种的降幅来看,此次存款挂牌利率的调整中幅度最大的为中长期限存款产品,中长期存款利率的调降,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压力,激励银行信贷投放的意愿,为宽信用助力。
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有利于缓释银行息差下行压力,国有大行、农商行更为受益。存款挂牌利率的下调有利于稳定银行的负债成本,我们预计本次国有大行、招行调整挂牌利率后,其他中小行也会跟进下调。假设所有上市银行均按相同幅度下调存款利率,我们静态测算此次下调有望降低上市银行存款成本约7.7BP,有助于缓解2023年银行息差收窄的压力。分类别来看,由于此次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幅度最大的是定期存款产品,活期存款下调较少,因此预计定期存款占比较高的农商行以及存款占负债比重较高的国有大行将更为受益。
不同于4月份定期存款报价上限的调整(主要影响2年期及以上定期存款),此次主要调整挂牌利率,且涉及各类期限存款。其中,对于活期存款,存量和增量能即刻实现成本优化;对于定期存款,新增及到期后续作存款能获得相应成本节约。因此,短期看对活期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以及短期内定期存款到期量较大的银行提振效果更为明显;中长期看,随着存量定期存款陆续到期重定价,定期存款(特别是3年期以上期限品种)利率下调对于核心负债成本管控的效果将逐步释放。
从上市银行层面来看,国有大行、招行负债成本改善最明显,改善邮储银行营收增速近两个百分点。根据上市银行中期利率风险到期结构,光大证券对存款挂牌降息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测算,结果显示,在所有一般性存款定价均同步下调的理想假设下,从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年末,对综合负债成本的影响大致在4BP左右,相应影响2023年营收增速1.3个百分点左右。
从综合负债成本管控角度来看,存款占比较高的大型银行及招行受益更为明显。尤其对于邮储银行而言,一般定期存款占计息负债比重高达66.4%,且多数定期存款将在1年内到期,大幅度的存款降息对其综合负债成本改善最多,可达6BP;除招行外的其他股份制银行,由于一般存款占比较低,而且需要考虑到仍有不少一般存款不执行挂牌利率,由双方议定,因此,对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影响相对较低;从营收增速角度来看,工行、中行、农行、建行、邮储提振幅度大于1.3个百分点,交行、招行由于净利息收入营收占比低于以上五家大行,因此营收提振程度相对不高。
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缓解息差收窄压力,挂牌利率下调打开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年初以来,在信贷供需矛盾加大、LPR报价连续下调、存款定期化的背景下,银行体系NIM面临较大收窄压力。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在22家披露连续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有14家上市银行NIM二季度季环比收窄;国有大行、招行等核心负债占比较高的银行,受一般性存款定期化扰动更为明显。上半年,国有行息差季环比收窄幅度为3-7BP,招行收窄幅度为7BP。此次15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有助于缓释息差收窄压力,在领导者定价机制下,不排除更多中小银行跟进。存款利率虽有望降低相应银行NIM下行斜率,但不足以改变其收窄趋势,负债成本管控仍有加码空间,本次挂牌利率下调打开了存款利率下调空间,不排除2023年再次下调。
对银行而言,本次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稳定银行的净息差,同时也表明监管层对于稳定银行净息差的决心,有助于改变市场对于2023年银行净息差大幅下行的悲观预期。目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展望下半年,短期使得银行板块承压的风险事件将逐步化解,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及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经济有望逐步修复。
期待地产风险缓解信号
目前来看,地产仍是压制银行股的核心因素,而存款利率的调降将有效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息差压力。国金证券认为,银行目前面临最大的一个风险是信贷增速放缓,信贷增速放缓之后,不良暴露的压力就会变大。银行业需要资产端扩张速度大于不良生成速度,从而维持账面不良率的稳定或者减小。基于此,信贷增速是当下选择银行股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而且,如果地产风险缓解信号出现(政策及其他),银行估值将会迎来修复。
从交易层面来看,受到国有大行降低存款利率消息的影响,9月15日,银行板块市场表现坚挺,但9月16日大跌拖垮银行股收益率。9月16日银行板块下跌,伴随的负面冲击包括以下因素:1.8月份商品房住宅销售价格疲弱;2.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数据继续回落;3.苏州限购政策恢复;4.监管鼓励调整金融服务费。
在息差收缩和中间业务收入重要性凸显的背景下,虽然调降服务费率对银行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地产及引致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定价的主导因素:从分时走势来看,下跌的主要地产公司和银行走势一致,开盘均走强,9点40分后开始回落,定价了宏观数据和苏州限购政策。而金融服务费率调整的官方文件则在15日晚公布,受影响更大的券商板块则是开盘直接下跌定价。由此可见,地产与银行的相关性较强,目前看仍是压制银行股的核心因素。
另一方面,在宏观调控层面,9月15 日,央行开展4000亿元mlf操作,本月MLF到期量为6000 亿元;本月MLF操作利率为2.75%,上月为2.75%。9月MLF缩量等价续作,操作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虽然此次MLF利率保持不变,意味着本月LPR的报价基础未发生变化,但降低融资成本仍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且近期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意味着银行的负债成本有所降低,为年内LPR的进一步调降打开空间。尤其考虑到目前地产基本面仍在探底阶段,不排除9月LPR报价持续下调的可能。
光大证券分析认为,当前银行股投资逻辑可以从“稳增长”政策与“宽信用”演进的角度进行诠释。8月以来,政策对于稳定信贷投放诉求进一步增强;8月22日,LPR非对称下调,央行年内第二次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强调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8月24日,国常会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19项接续政策,提出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足用好5000亿元专项债限额等政策安排。8月金融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信贷1.25万亿元,同比略有多增,结构环比改善。9月16日,国新办发布8月经济运行情况,提及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已落实的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前8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7.4%,增速较前7个月提升1.7个百分点;第三,基础设施投资开放项目数量明显增加;第四,前8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3%,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
基于上述宏观数据判断,光大证券认为,后续“宽信用”形成仍相当程度上依赖政府和准政府投资,而私人部门投资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料基建等重点领域投资将对9-12月份信用扩张形成较强的拉动。同时,国新办发布会也提到,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如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7.9%,降幅较1-7月收窄0.9个百分点;房企到位 资金同比下降25%,降幅较1-7月收窄0.4个百分点。”但整个房地产市场仍然还处在下行过程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较1-7月扩大1个百分点至7.4%,从销售改善传导到房地产投资生产方面,仍然需要一个过程。预估四季度地产融资链条有望逐步恢复,但强度仍不确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实质性“宽信用”的形成。
从上市银行的经营形势来看,上市银行上半年营收与盈利增速趋缓,且营收与盈利增速差走阔,符合我们前期对于“资负决定营收、资本决定盈利”的判断逻辑,下半年仍将延续这一趋势。此次超过12家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降低负债端成本压力,缓释息差压力,但我们也看到当前信贷市场供需矛盾仍大,“资产荒”压力不减,银行体系资产端定价仍承压。后续看,除资金利率维持在偏低水平外,继续下大力气改善核心负债成本具有充分必要性,金融债储架发行可能形成协议存款和大额CD的置换,超限的协定存款利率也可能被规范。下半年,上市银行NIM很可能将继续收窄,但降幅有望趋缓,2023年一季度集中重定价因素将对2023年年初息差形成冲击(在降息后冲击减弱)。银行板块前期受经济放缓、息差下行、地产风险拖累,股价已明显下挫,整体估值已经进入历史极低区间,市场情绪风险也获得充分释放。
在地产融资链条实质好转前,银行板块短期或缺少有效催化剂,可能延续震荡态势,但中长期投资价值吸引力大,具有较好的绝对回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