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经济区是指哪几个城市,珠三角经济区的特点有哪些
我国现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我们也越来越关注,我们来看看珠三角经济区是指哪几个城市
珠三角指中山、珠海、东莞、惠州、肇庆、深圳、广州、佛山、江门九个城市;长三角指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的全部区域。
一、珠江三角洲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明清时期被称为广州府。范围包括肇庆,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珠海,中山和江门,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
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与南海接壤,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带来的沉积物堆积在珠江河口形成的复合三角洲,五分之一的面积是丘陵、阶地和残丘。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位于长江入海前的冲积平原。根据《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范围正式界定为苏,浙,皖和沪的所有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长江的下游,靠近黄海和东海,在江海的交界处,长江沿岸有许多港口。这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它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土地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2.2%
珠三角经济区的特点有哪些
1.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从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8%,高于全省14.5%和全国9.7%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率。
2.外向型经济整体水平比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和世界华侨华人的优势,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基础,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84.6亿美元,占该年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和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重要制造业中心的转变,成功实现了第二、三产业双重主导下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从1980年的25.8:45.5:28.9上升到1994年的8.8:51.2:40。总体而言,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再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
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迅速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撑,农工贸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加快。19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19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406个,1994年597个。它在15年里增长了近10倍。中山和东莞只对建制镇,有管辖权,但没有县或乡镇系统。1994年,珠江三角洲非农业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人;平方公里内有一个小镇。在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乡村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促进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融合区
6.社会流动性正朝着健康和秩序的方向发展。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农民工聚集地。目前,该地区有数百万农民工就业,形成了一个大规模、有特色的农民工流动群体。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相关部门和劳动机构对农民工的管理基本实现了法制化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有序。
珠三角经济区说的就是中山、珠海、东莞、惠州、肇庆、深圳、广州、佛山、江门等九个城市了,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在我国现在的城市中发展也算是很快的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