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校园贷“无抵押”不是“无代价”

10月19日讯,“校园贷”服务是现在大学校园里常见的“牛皮癣”,“无抵押,到账快”等“优势”深深吸引着急需用钱的学子。但是这一“新兴”行业带来的却是诸多乱象。调查发现,校园借贷在2011年、2012年处于萌芽期,2013~2015年疯狂发展、情况混乱,2015年下半年至今,在不少省份和高校已经出现很多乱象。

据报道,自今年3月9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4级学生郑德幸因迷恋赌球,利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通过网络借贷从十几家贷款公司贷款58.95万元,因经济压力巨大无力偿还,选择跳楼自杀。此后,校园信贷问题逐渐被曝光,引发社会关注。

6月份,校园贷曝出“裸条”借贷,女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被要求“裸持”(以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为抵押)进行借款,逾期无法还款则被威胁公布裸照给家人朋友。京华时报记者曾于8月26日报道暗访“裸条”借贷全过程。

10月初,湖南文理学院大四学生黄帅借用18名大学生个人信息贷款50余万事发,“校园贷”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最近,长春某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大一新生,通过校园内的借贷广告,借了一万块钱,结果晚还6天,借贷公司让其还4.2万元。被逼无奈喝药自杀,幸得及时抢救,才未酿成巨大悲剧。

这些血淋淋的事故与教训,也让大家明白了这些“校园贷”的本质,用所谓的无息免担保等各种口号和活动诱惑,甚至有些第三方平台直接使用欺骗的手段,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其设置好的消费陷阱。这些“校园贷”在借贷过程中,单纯的只夸大其方便与快捷,故意模糊贷款人需要承受的高额带价,因为有本金、保证金、汇款费用、预期利息、延迟履行金等多种费用,在学生们不注意间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一些“被逼无奈”的学生又通过拆西墙补东墙的方法来还贷,恶性循环之下,所欠贷款就越补越大。

在许多学生发现无力还款时,却发现很多“校园贷”不涉及违法或诈骗,因为在贷款时已经是成年人的学生们是知情的,只是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也就是说,大多数“校园贷”不是所谓的诈骗。这也导致了许多学生们在无力还款时走向极端,最终导致悲剧的出现。

所以,各个高校,应做好相应的安全警示教育,大学生们也多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要为了一时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各个家长也多给与子女一些谅解,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年龄上已经成熟,但是社会经验等依然不足,所以出现这类经济纠纷时,家长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是学生们走出困境的“救命稻草”,一位苛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借贷平台也应该做好规范管理,杜绝恶意借贷行为,应当在审核方面严格把关,在借贷人是否为本人、借款的用途及流向、家人是否知情等方面严格控制,这也是对借贷平台自身资金的保护。对于无还款能力的借贷人,也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讨要还款,而不是依靠暴力胁迫、人身威胁等非法手段。